——与一位复旦大学毕业生的对话
在今年的两会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秦绍德带去的一封学子求职建议“万言书”,触动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心。
信中诉说了一位学子历经半年多求职的经历与感悟,并结合他所见到的同学求职过程,发出了对于建立促就业长效机制的强烈呼吁。
写这封信的是复旦大学2009届毕业生乔宇(化名)。为求职,今年他给90家公司投了个人简历,涉及银行、券商、咨询、保险、制造业的113个职位。几天前,笔者联系到了乔宇并和他展开了一场对话。
杜绝虚假招人和摊派指标
笔者:到目前为止,你参加了很多场次笔试、面试,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情况特殊,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乔宇:初入职场,我发现自己在求职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用人单位强势姿态下,根本看不出他们是真招工还是假招工。我碰到很多这样的单位,大肆做招聘宣传,可事实上并没有招人,更有甚者连应聘简历也懒得筛选;有的单位招聘人数远少于对外公开的计划。这种情况对求职学生影响很大,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不确定性。
今年企业遇到困难,这些我们能理解,但不能用虚报岗位人数的方法唬弄人。有关部门也不要随便摊派给企业用人指标,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为完成指标而招人,可不久他们就会找借口把我们辞退,受影响的最终还是我们。
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贫困学生求职
笔者:很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得不花钱“包装”自己,希望给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可这样一来,是不是要花很多的钱?
乔宇:到现在,我的求职成本至少有6500元钱了,包括西装、皮鞋、领带、衬衫、求职照、简历、路费、手机费等等,光去北京应聘的车费、住宿费、伙食费就达2100元。
我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还可以负担这些费用。可我统计过,我们学校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之中很多人连生活费都很紧张,哪有富余的钱“包装”自己,到外地企业面试,路费、住宿费从何而来?
现在找工作不但要比拼个人综合素质,还得附带家庭的“财力竞争”。不菲的求职成本让不同经济状况的同学很难在求职时处于同一起跑线,贫困学生求职压力增大。为此,建议有关部门或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扶持贫困学生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