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奉贤区柘林镇及青村镇结合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模式,使两镇就业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去年,柘林镇完成新增就业岗位2854个,超额完成任务指标34.62%;青村镇完成新增就业岗位3780个,超额完成指标任务的32.63%。柘林镇及青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劳动保障窗口单位为龙头,将就业指标分解到村委会
镇领导十分重视就业工作,镇政府发文,将区对镇考核的就业工作指标,在年初按比例下发到劳动保障窗口单位和村委会,形成了由镇主要领导负责,以劳动保障窗口单位为龙头,村委会具体参与的就业考核模式。2007年,柘林镇将就业指标的50%分解到各村委会,青村镇则将60%分解到了各村委会,改变了以往将所有指标任务压在劳动保障窗口单位的传统做法。
任务的分解调动了村委会的资源优势。首先,村委会比较了解当地村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和就业需求,按需推荐,切实解决双困家庭、农村富余劳动力等不同人群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技能培训、青年见习等工作的开展。其次,村委会熟悉辖区内企业情况,由村委会班子成员亲自抓用工信息采集,带领就业援助员深入企业及家庭进行走访,整合更多本地资源,并充分发挥就业援助员的作用。
二、建立促进就业逐级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由镇政府出台劳动就业工作考核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制定绩效考核机制。2007年,为了保证新模式运行顺利,柘林镇投入20万元奖励基金,在年终时按就业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青村镇也以完成一定量的指标任务为依据,发放定量奖励金,同时把就业工作列入镇级对各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年终考核指标,并直接与村书记、村主任的年终奖金挂钩。奖励资金虽然有限,但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为基层抓就业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建立联席工作制度,确保就业工作齐抓共管、信息联动
在过去一年时间的基础上,柘林、青村两镇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模式,与镇相关部门加强沟通,探索并完善信息联动、资源共享的协调机制。2008年,青村镇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作为组长带头抓落实,工业、社会保障、经济园区、各村委会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建立了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劳动保障窗口单位作为联席会议制度的召集单位,制定了工作细则,落实了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完成的时间节点。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多部门参与的岗位资源信息联动、资源共享的就业平台,为促进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