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上,存在着一种不协调的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烦恼,另一方面是企业为招不到想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现象就是由人才“供需错位”引起的。小编昨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在3月的“重庆市第五届外经贸人才交流大会”上,一家在渝投资的世界500强化工企业,其瑞典籍老总想招一个会讲英语的司机开车,但众多的求职者中竟然没有一个人符合条件,会说英语得不会开车,会开车的又只会说中国话,接下来在重庆一个多月都没有招到这样一个司机,最后还是通过其他渠道从上海招聘到的。
一场招聘会下来,许多求职者“空手而回”,一部分企业也是白忙一场,都有自己的需求,却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人才“供需错位”的表现。人才的供需错位有多种表现,主要有能力错位、学历错位、专业错位等等。以上的例子反映的是能力错位;“研究生街头擦皮鞋”、“200大学生竞聘搓澡工”反映的是学历错位;学物理的去做管理工作,学法律的去做业务员……反映的是专业错位。错位复错位,错位何其多?那么,导致人才市场上出现这么多“错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小编分析了一下,觉得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求职者的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不上
这应该是发生人才供需错位的最主要原因。求职者找工作凭什么?当然是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少数靠关系、走后门的除外)。企业招聘人才看什么?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应聘者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应聘者的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或者是掌握的技能不是企业需要的类型,这样二者就“对接”不上了。
以计算机类人才为例。近十年来,计算机类人才一直是招聘会上求职较多的。相应的,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单位也比较多。但是,单位所需要的,并不是一般的计算机专业“科班生”,而是具有较高水平的中、高层次的人才,如高级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等。这样的人才,在同专业的求职者中,所占比例很小。职业经理人、各类技术工程师等专业性很强的高层次人才,也相对较少,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使人才的供求出现了“错位”,水平一般的,供大于求;水平较高的,供不应求。求职者的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不上,就像螺丝与螺帽对接不上一样,结果就会发生错位。
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平衡
有过求职经历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求职的时候,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人才的遭遇可谓是“冰火两重天”,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专业知识过硬,一般都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工作好找;而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完全相反,只差到了“倒贴钱都没人要”的地步,工作很难找,所以不少毕业生只好“半路出家”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但专业的热门与冷门也不是绝对的,前几年热门的专业如法律、新闻、英语等,因为学的人太多,人才需求逐渐减少,现在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冷门;而市场营销、机械制造等之前的冷门专业,由于学的人少,加上这些产业发展加速,人才需求大增,现在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热门。据福建省对近两年就业市场的调查统计,在求职者中,外语、文秘、管理等以前的热门专业人才占有很大比例,但企业的需求量却很小。拿外语专业来说,外语类人才占求职者总数的10.2%,而相应的岗位,却不到岗位总数的2.3%。与此相反,多家企业急需的机械、电焊以及化工、机电一体化等之前冷门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却严重不足。于是,这种专业不平衡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错位”。
求职者多数还是“新娘上轿头一次”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同行业工作经验,这样,到了公司就能独当一面。而且,企业还可以免去培训的麻烦,既节约了经营成本,又满足了对人才迫切的需求。但是,在求职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基本上还是“白纸一张”。据统计,在人才市场的求职者中,有73%以上都是应届毕业生,他们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条件和要求。
另外,前来招聘的,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效益、资金等因素,一般不大可能给求职者开出较高的工资,所以,在招聘人才时,几乎每家企业都想把工资待遇控制在较低水平。而对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来说,刚走出校门的他们,思想中还带有比较理想化的色彩,对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的期望值往往比较高。这样,就使得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很难达成一致。你不符合我的条件,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双方的目的都不能达到,结果又是“错位”。
总结:当前人才的“供需错位”现象已经比较普遍,它督促高校要加快学科改革和专业调整的步伐,提醒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错位”回归正常,也才能减少“500强企业招不到英语司机”之类事情的发生。